Search


【你的實戰訓練真的夠「實戰」嗎?】
喬靖夫

有很多武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你的實戰訓練真的夠「實戰」嗎?】
喬靖夫

有很多武術並沒有設立競技比賽,他們當中不少都會聲稱:自己是「實戰武術」,並非使用於有規則限制的擂台上,也不是為了爭逐運動勝負而練習。這乍聽好像有道理,但問題是:僅僅因為沒有比賽規則限制(例如採用一般拳賽禁止的技術,又或者練習攻擊人體的危險弱點),就代表一門武術的訓練夠「實戰」了嗎?

最近在網上讀到一篇有關實戰射擊訓練的文章,雖然講的是槍械運用,但提及的訓練原則,我覺得非常值得學習和傳授武術的朋友參考。這篇由一位筆名Trevor Thrasher的仁兄所寫的文章,題目為《可防壓的技能》(Stress Proofing Skills),開宗名義指出:訓練必須令練習者承受著與實戰相近的壓力,所學到的技能才可能在實戰中運用出來。
作者經過許多實際觀察後,才得出這個結論。例如他在一個CQB近戰射擊訓練營裡看到,儘管學員已經持續做了兩個星期、每天超過十小時的實彈射靶,但到最後當舉行模擬彈的對戰練習時,一碰上活生生的、隨機活動而不可測的對手反擊威脅時,所有人都把剛剛進行了十幾天的精準射擊訓練拋諸腦後,改而使用從沒練習過、不用準星瞄準的快速射法。也就是說,之前的練習不管多嚴謹,進行得多密集多漫長,但因為練習的環境不真實,根本無法套用到接近實戰的情況裡。
這現象在武術上可說屢見不鮮。那些在對拆示範裡打得虎虎生風的精妙拳招,一遇上自由對打的場合,在面對一個不合作、不可測對手的威脅壓力時,往往就統統用不出來,原因並不是練得不夠多,也未必是那些技巧不夠實際,而是根本沒有在接近真實的條件之下練習——例如對拆時總是預知對方出甚麼招式,位於甚麼距離方位,己方又總是具有充裕的準備時間。這樣根本練不到能夠確切地「過渡」到實戰裡的東西。

作者Trevor在文中也提出另一常見問題,就是一些導師會過於沉醉在提升某些「高級」技巧裡,例如快速換彈夾。但是就算你是最精銳的軍警人員,射擊訓練的時間也都不是無限的,總需要在實戰各種環節之間做平衡分配;與其花大量時間把裝填彈夾的技巧磨練到最精,去縮短0.2或者0.3秒,倒不如將這些訓練時間用來充實其他各方面的能力,才是更有效率和更顧及現實的訓練方針。
這種情形在武術也常見,例如有些人會花費大量時間精力,去鑽研某個距離或狀況的對策,但那些練到很「高深」複雜的拆解技藝,其實在實戰用得上的機會,並不如他們所想像的那麼多;如果因為這種嚴重的「偏練」,忽略、削弱了戰鬥的其他環節,這樣的訓練比重一點也不划算。

《可防壓的技能》這篇文章又提出另外兩個對實戰射擊訓練的看法,我認為也能應用在武術上。其中一點是,作者提倡應該盡量減少技術數量。這好像跟一般練武者的信念背道而馳,因為許多人都深信技術招式是越學得多就越強,學習是一個累積蒐集的過程。但Trevor指出其實很多教練都會傾向示範好些看來很酷、但現實上使用機會甚低的技術,花時間去「收集」這些技巧,只不過侵蝕了你磨練更實際技術的時間,甚至擾亂了你已經建立的實戰反應。
作者認為技術數量當然不可太少,但也並非多多益善,應該要作出評估與選擇。每一項動作或技術到底有多大實戰價值,他認為可以從以下條件去衡量:實際用得上的機會;效率(包括所需的反應時間和命中準確度);是否具有適用於不同情況和環境的彈性;可靠性;是否切合人體受心理壓力時的行為習慣。

至於Trevor的另外一個觀點,是認為應該盡快進行接近戰鬥情況的互動訓練(在武術上就是sparring對打),不要長期停留在重複而靜態的操練裡。沒有實際壓力的操練,就算練得多勤力多精準,也不能完全過渡到實戰,不應過於依賴。他的經驗總結是:要把戰鬥帶進訓練場,而不是勉強把訓練場的東西用在戰鬥上。

Trevor Thrasher《可防壓的技能》(Stress Proofing Skills)原文網址:
http://www.breachbangclear.com/stress-proofing-skills/

(原載於2017年8月15至29日《都市日報》三篇專欄,本文經過綜合修改。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小說家喬靖夫個人專頁 『我的書,寫給世上所有酷愛自由的人。』
View all posts